咱今天来聊聊克什米尔地区,这地儿一开始也就 1 平方公里多点,咋就变得这么大了呢?这背后的故事,可复杂了去了。
克什米尔地区,处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亚北部的过渡区域,那位置,简直就是南亚通向中亚的枢纽地带,被称作亚细亚的心脏。就冲这地理位置,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总面积大约为 18.5 万平方公里,好家伙,这大小都快赶上咱中国广东省了。
要弄清楚它面积咋变大的,还得从历史说起。早期的克什米尔,其实指的就是克什米尔谷地。那时候,周边还有坎巨提(罕萨)、吉尔吉特(小勃律)、巴尔蒂斯坦(大勃律、巴勒提)、拉达克等区域,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长期相对独立。
在古代,拉达克曾在 “上阿里”,也就是西部藏文化的 “芒域” 范围内。它北面是阿克赛钦无人区,东面是阿里高原无人区,只有东南方因古格王朝曾统辖此地,是居民聚集地。而且印度河及其支流什约克河切割了高大山地,形成的众多河谷地区适宜人类生存,所以这里集中了大量拉达克大部分的人口。在这片面积达 4.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时仅有 27 万人口。与拉达克相邻的巴尔蒂斯坦,唐代称为大勃律,清代称巴勒提,是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交汇处的一个山间盆地,印度河从中间流过,地理结构上与拉达克是一体的。虽然人种与拉达克的黄种人不同,但深受藏文化影响,70% 的人口讲藏语,不过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多数人改信了。
展开剩余64%后来,英国人来了。你说这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那可真是搅得这地方天翻地覆。在英国人的主导下,原本相互独立的坎巨提、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拉达克、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等七大区域被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所谓克什米尔地区。从这时候起,克什米尔的面积就开始 “膨胀” 了,不再仅仅局限于克什米尔谷地那小小的范围。
1846 年,占领克什米尔的英殖民者把这块土地卖给了查谟的土邦王公,查谟和克什米尔从此合二为一,这又进一步扩大了克什米尔地区的范围。到了印巴分治时期,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了一个大麻烦。英国搞出的《蒙巴顿方案》,故意含糊其辞,对克什米尔的归属没做具体规定,这就给印巴冲突埋下了种子。
分治初始,克什米尔境内的小公国蓬奇的部落起义,宣布加入巴基斯坦,巴接受了。可克什米尔土邦的王公是个印度教徒,他一看形势不妙,又宣布加入印度。紧接着,1947 年 10 月 30 日,印度就派遣数万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印巴第一次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之后,印度在克什米尔的土地和人口上占了很大便宜,控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后来,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论被提交到联合国。1948 年 1 月 20 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印巴委员会来调解争端。1948 年 8 月和 1949 年 1 月,该委员会先后通过停火、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三阶段解决克什米尔纠纷的决议,印巴都表示接受。两国在 1949 年 1 月 1 日午夜停火,并于 7 月缔结卡拉奇协定,划定了停火线。但这停火线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反而让克什米尔地区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1965 年,印度的立场发生重大变化,内政部长发表 “克什米尔作为印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 的言论,激怒了巴基斯坦。8 月,数千名巴占克什米尔的 “自由战士” 渗入印占克什米尔,组织起义并破坏交通和桥梁,袭击警察和弹药库。9 月 1 日,两国爆发了第二次战争。1971 年 12 月,印度又悍然侵入东巴,肢解了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期间双方在克什米尔实控线一带频繁交手。1972 年 7 月 30 日,印巴两国经谈判签订了《西姆拉协定》,就双方在克什米尔的控制线达成协议,这一控制线基本维持了 1949 年 7 月卡拉奇协定所划定的停火线,但双方在实控线一带的武装冲突一直没间断过。
在这一系列的冲突和协议过程中,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范围不断发生变化,面积也就跟着在印巴双方的争夺中有了不同的界定。从历史演变来看,克什米尔地区面积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部势力干涉,尤其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再加上印巴分治后的领土争端,导致它从最初较小的范围,逐渐演变成了如今面积较大且充满争议的地区。
现在,克什米尔地区南部处于印度的掌控之下,所占面积为五分之二,而北部地区则由巴基斯坦控制。双方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对峙,军事冲突不断,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哎,真希望这地方能早日和平,大家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好啦,今天关于克什米尔地区面积变化的事儿就讲到这儿。各位朋友,要是觉得这文章有点意思,就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祝您往后的日子顺风顺水,财运亨通!
发布于:黑龙江省众合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